[福建]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高毕业班单科质检历史试卷
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①人口南北流动 ②经济重心转移 ③南北经济发展 ④经济结构变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史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所述职能应属于
A.郡县 | B.中朝 | C.尚书省 | D.行中书省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1、图2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图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 图2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
A.划分“势力范围” |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
C.进行资本输出 |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
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 B.学习西方民主 | C.争取国家独立 | D.实现个人自由 |
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
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大鹏写道:“五更各庙呜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他在此要表达的是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鸣钟、迎神和放炮 | B.乡村里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比较淡薄 |
C.在乡村推行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日 | D.当年百姓与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
“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 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
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 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在他看来
A.公民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 | B.城邦人口互相熟悉 |
C.城邦和民主两者相互依存 | D.城邦中人人都有管理能力 |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A.废除神学信仰 | B.加强宗教仪式 |
C.信仰即可得救 |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
“这是一部充满了设计者的理想和对未来寄予憧憬的宪法。它所创设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原则……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和模本"。该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制 | B.君主立宪制 | C.民主集中制 | D.责任内阁制 |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
“他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劳动者气喘吁吁,勾勒出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下列文学作品中,与他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20世纪初某学者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象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 | B.雕刻艺术 | C.绘画艺术 | D.电视艺术 |
列宁说:“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问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实施“这种办法”后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 B.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
C.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 D.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
“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取”。面对美国民众的这种心理,罗斯福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开展蓝鹰运动,复兴工业 |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
C.调整农业,稳定粮食价格 | D.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 |
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
A.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 B.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
C.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下图所示海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西欧实现了一体化 |
B.美国努力扶植西欧 |
C.欧洲重视提高妇女的地位 |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
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 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
“从一定程度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这是因为该体系的建立
A.结束了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状态 | B.便利于美国实现经济霸权 |
C.加速了东西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 D.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以下标志反映的组织中,能够证明“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问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是
A B C 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课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一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 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 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途径。
(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中华革命党宣言》
材料三 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
英国 |
(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
枢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在每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会,以协助君主“处理国务,并就政府政策做出决断”,到都铎王朝中后期,“国家的行政大权越来越集中在枢密院手中”。 |
材料二
中国 |
英国 |
万历(1573—1620年)年间,“河西务进店有商税矣,出店又有正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向全国各地派出矿捐税使,税使或征市舶,或征商税。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衷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衷足者十六七矣。 |
亨利七世“喜爱财富,不忍商业凋零”,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他对造船业实行津贴政策;积极鼓励海外殖民活动和探险活动。伊利莎白一世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建立,继续推进应该呢绒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加速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经济条件。 |
(1)据材料一,概括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枢密院的不同职责。
(2)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中英两国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
总计(包) |
从广州出口 |
从上海出口 |
||
数量(包) |
百分比(%) |
数量(包) |
百分比(%) |
||
1943 |
1787 |
1787 |
100 |
— |
— |
1845 |
13220 |
6787 |
51.3 |
6433 |
48.7 |
1846 |
18746 |
3554 |
19.0 |
15192 |
81.0 |
1853 |
62896 |
4577 |
7.3 |
58319 |
92.7 |
1856 |
79196 |
— |
— |
79196 |
100 |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
1950—1957 |
1958—1965 |
1966—1971 |
1973—1977 |
1979—1988 |
年均增长率 |
—1.7% |
17.16% |
3.26% |
20.65% |
23.20% |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
4.63% |
5.02% |
4.41% |
5.78% |
7.86% |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