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
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 | B.短暂开放,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
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发明 | D.设立军机处,授予决策大权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下列不能证明这个观点的史实是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
B.君主专制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
C.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自卫 |
D.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业发展 |
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
2011年播出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讲了一个现代白领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故事。当时,她可能了解到
①皇宫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 ②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③宫内上演的京剧 ④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B.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遭到歧视直到宋才开始转变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从战国时期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我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下列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
C.农业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 |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工商业没有广阔的市场 |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
A.奖励军功 |
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 |
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作用 |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商人地位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