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 B.不受官府的干预 |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朝贡制度 | B.官营专卖 |
C.重农抑商 | D.市坊制度 |
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 |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 |
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D.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 |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
C.激化中日矛盾 |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
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 |
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 |
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
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 |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汴路即事》中提到的“草市”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②《唐会要》记载中的“市”应该是指“草市”
③《汴路即事》反映出唐代“草市”大多在水运方便之处
④两则史料相互矛盾,说明唐代“草市”存在与否仍有争议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中国准增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B.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