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雍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6分)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清世宗实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三 (1958年)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明,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实施了什么对内对外政策?(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相同后果。(4分)
(2)材料三中所述事件错误的实质是什么?(2分)该事件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危害?(4分)
(3)材料四表明,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了什么举措?(2分)这一举措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4)从上述经济政策的实施或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4分)
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
某史书记载:“乔治·华盛顿长期相信‘虽然中国人的形象和外表很有趣,但也是白种人’。华盛顿这一错误观念直到1785年才由一名记者予以纠正。”下列对华盛顿“错误观念”的成因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
B.当时美国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不多 |
C.乔治华盛顿未曾到过中国 |
D.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白种人 |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更新,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采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朴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勤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士人呼之为百间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D.人身控制的弱化 |
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 1 |
1567.7 |
1021年 |
2641. 2 |
3874.0 |
1077年 |
2021. 3 |
5117. 2 |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
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