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周公之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好地方改种棉花。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巩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说明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弛
C.有利于平抑粮食生产的相对过剩
D.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农工商皆本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的是清政府的

A.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C.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来源:2010年高中毕业年级历史第一次质量预测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期实施盐铁官营,是盐铁之利为国家所垄断,又实行“告缗令”,造成了“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的局面,这说明西汉政府实行的是(  )

A.禁止经商 B.抑制私商
C.独尊儒学 D.休养生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7-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 1
1567.7
1021年
2641. 2
3874.0
1077年
2021. 3
5117. 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一条鞭法和清朝时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