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a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结果及成因。(10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是

A.罗斯福 B.丘吉尔
C.撒切尔夫人 D.戈尔巴乔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矛盾尖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5年3月18日,赫鲁晓夫在萨拉托夫市举行的东南地区各州农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沙皇俄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东西。但是,同志们,自从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已近三十八年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诿,该觉得可耻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这一言论(  )

A.反映出苏联拟调整农业政策 B.成为实施农产品高征购的依据
C.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D.意在彻底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
C.注重经济改革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 )

A.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经济基础薄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国
B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C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