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修改宪法。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记载:“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共产党是苏联社会和全苏所有组织的‘领导和指挥力量’,经戈尔巴乔夫的提议被删除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是苏联解体的根源所在
B.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C.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使苏共丧失了民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图。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

①赫鲁晓夫改革推动了1958年的迅速增长
②冒进、瞎指挥及气候等因素导致1963年的负增长
③“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1973年的成就
④戈尔巴乔的改革导致1983年的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并分析下表,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1.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六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勃涅日列夫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D.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采用市场经济 B.扩大企业管理权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德罗波夫曾任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执政仅一年零三个月。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改革相当类似,如果他的体格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然而事实上“他不可能改变历史”,本质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国内问题积重难返
B.执政苏联的时间过短,大量问题来不及处理
C.苏共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完全失去群众支持
D.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渗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戈尔巴乔夫改革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