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 B.义务交售制 |
C.农业集体化 | D.实行粮食税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6分)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
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
有人曾把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一种观点认为:“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得到很大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执行于1918年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一政策之下……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这一观点实际上
A.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结为苏俄激进 |
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C.忽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因 |
D.是对余粮收集制度的非理性判断和否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