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年份 |
1917 |
1922 |
1926 |
1939 |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
18% |
16% |
18% |
32% |
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
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
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
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
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
苏联历史上,曾有法令规定:“当人民在挨饿,当失业现象日益严重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最大的罪犯。……”这一法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
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俄国近代史上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试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此做法作简要评价。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这种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获得成功,简述两国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5)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30年的波折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经历长时间的波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 |
B.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注明“苏维埃国有”字样 |
C.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由政府定期发放,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
D.成年人每周都自觉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
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 |
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
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
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
B.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D.推行农业集体化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的……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重商主义政策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一种观点认为:“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得到很大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执行于1918年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一政策之下……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这一观点实际上
A.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结为苏俄激进 |
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C.忽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因 |
D.是对余粮收集制度的非理性判断和否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