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标志着
A.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第一次伟大尝试 |
C.结束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 |
D.人类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的并存的局面结束?
A.二月革命 | B.四月提纲 |
C.七月流血事件 |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表示极大的敬意,“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一行动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 | D.确立了“联俄”的政策 |
英国政治学家海伍德认为“‘革命’是一个破坏与取代旧秩序的戏剧性与深远性的变化过程。”政治革命“是包含超出法律范围的大众行为的群众起义,它们通常(并不必然地)带有暴力的色彩。社会革命是“所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按照海伍德的观点准确描述20世纪上半期发生在苏俄的革命应该是()
A.社会革命源于政治革命的完成 |
B.政治革命先于社会革命开始 |
C.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完成 |
D.“十月革命”比“二月革命”彻底 |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
C.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 D.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
孙中山听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列宁发去了贺电。贺电中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反映了
A.孙中山向俄国学习的强烈愿望 |
B.孙中山已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C.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
D.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 |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 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是指()
A.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
B.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 |
C.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 |
D.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
《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法令分布的背景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 B.推翻沙皇统治 |
C.两个政权并存 | D.十月革命胜利 |
1917年,由英、法留学生主办的《太平洋杂志》曾发表《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
区别 |
二月革命 |
十月革命 |
A |
革命背景 |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
B |
革命任务 |
推翻沙皇统治 |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
D |
革命结果 |
两个政权并存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成立人民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