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曾设想俄国二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后却走上了非和平的道路,这主要是由于
A.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 |
B.七月流血事件发生 |
C.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 |
D.外国武装干涉 |
陈乐民认为,作为一种理想存在于欧洲人的意识中已好几百年了,到20世纪下半叶才成了现实。这里的“理想”和“现实”是指( )
A.欧洲主义 | B.自由主义 | C.社会主义 | D.民族主义 |
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共同之处是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
俄国某学者指出:“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 )
A.工农苏维埃根植于村社民主传统 |
B.村社制度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
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 |
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是指( )
A.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
B.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 |
C.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 |
D.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余粮收集制 |
B.土地革命→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
C.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土地革命→农业集体化 |
D.余粮收集制→土地革命→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 |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
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 |
C.开辟了苏俄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
D.为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案例 |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
C.十月革命 |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007年11月,在纪念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90周年的历史学术年会上,历史学家较为一致地认为: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 B.资产阶级积极领导革命 |
C.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 D.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和平法令》宣布:“本政府认为……俄国工人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法令分布的背景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 B.推翻沙皇统治 |
C.两个政权并存 | D.十月革命胜利 |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
区别 |
二月革命 |
十月革命 |
A |
革命背景 |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
B |
革命任务 |
推翻沙皇统治 |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
D |
革命结果 |
两个政权并存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成立人民委员会 |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