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 ……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对宇宙观的认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主要原则是(    )

A.学识优先 B.重视道德
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赞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以服务于当时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明末李贽在《焚书》中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写诗赞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材料三 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对孔子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1) 材料一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途径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贽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伏尔泰认为孔子是圣人的理由是什么?其动机何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分析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直接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