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高宗鲁译注的《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中,有一封留美幼童黄开甲写给美国巴特拉夫人的信。写信日期是1882年1月28日,地点在上海。信中这样写道:“上岸前,我们幻想有热烈的欢迎在等待我们,也会有熟悉的人潮,还有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汹涌,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

A.近代中国留学事业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
B.近代中国留学事业不受到重视
C.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使当时中国人对留学持有否定态度
D.清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出国留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 兼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作者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书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杨师群在完成专著《中国历史的教训》后说,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开始时,人们在努力转换传统的制度建构与思想文化之际依然很难摆脱沉重包袱。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封建思想的束缚
来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针对的是(    )

A.抵抗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

A.提倡师夷长技 B.主张革故鼎新
C.强调中体西用 D.否定礼乐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上述言论应出自谁的著作(      )

A.魏源 B.张之洞
C.郑观应 D.康有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