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
C.说明应公正客观地看待孔子及其思想 |
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
金耀基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主张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D.“民主”与“科学”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德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的材料多达26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担任过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 |
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
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 |
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 |
“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B.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
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
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 B.康有为 |
C.粱启超 | D.陈独秀 |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体中国人的敬仰,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其“虎门销烟”之壮举被载入中国史册。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
A.为官清廉正直 | B.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
C.主张开眼看世界 | D.关心人民疾苦 |
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 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 B.反对尊孔复古 |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之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有人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C.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