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C.对宇宙观的认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12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式上是新颖的 | B.方法上是激进的 |
C.学术上是科学的 | D.思想上是落后的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近、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末清初,西学传播范围,主要限于士大夫中间,如徐光启、李之藻、扬廷筠、王征、王锡阐、杨文鼎等,他们与传教士合译了许多西方著作。1775年,耶稣会被解散,西学传播第一阶段结束。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来,是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揭开第二阶段西学东渐序幕。鸦片战争结束后,传教士的活动从南洋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的了解、吸纳西学,有的以独立身份参加译书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渗透从沿海向内地更大范围扩展。从1860年到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主动吸纳西学,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学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是西学东渐的结束期也是高潮期。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方式上从以前直接翻译引进,变为由日文转译,转口输入西学为主要途径。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相比,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主要原则是( )
A.学识优先 | B.重视道德 |
C.思想自由 | D.民主科学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代的人们,从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赞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以服务于当时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明末李贽在《焚书》中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写诗赞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材料三 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则对孔子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1) 材料一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途径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贽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伏尔泰认为孔子是圣人的理由是什么?其动机何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因素。分析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直接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
B.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他们”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是
A.技术—思想—制度 | B.技术—制度—思想 |
C.思想—制度—技术 | D.制度—思 想—技术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1904年我国译书统计简表
(注:社会科学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新闻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
图表反映了清末外文书籍翻译的某些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