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制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①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敌入侵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文化专制,抑制了科技的发展④有利于克服分裂,维护统一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 | B.郡县制 | C.中央集权制 | D.王位世袭制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牢固的血缘关系 |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
C.浓厚的专制色彩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海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D.皇权不断加强 |
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
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 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 |
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 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权
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汉朝,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
西汉 |
唐高宗时 |
元成宗时 |
清康熙时 |
全国人口(丁) |
5959万 |
5238万 |
5816万 |
2459万 |
官员 |
7500人 |
13465人 |
22500人 |
27000人 |
官民之比 |
1∶7945 |
1∶3927 |
1∶2613 |
1∶911 |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东方文明)试图借训诫与榜样,造出些具有人为的高度伦理义务感的人;他们认为,靠这种培育,这些人便一定能够依据明智的判断治理同胞,而尽可能不援引固定的法律条文。这种思想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西方习惯——后者乃是强调,政治的核心是法理而非伦理。”可见
A.中国古代没有成文法律存在 |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治 |
C.西方政治文明先进于中国 | D.西方自古就是法治社会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 B.中央集权 |
C.监察权力 | D.对农民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