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 | B.南京、上海、北京 |
C.上海、南京、北京 | D.北京、上海、南京 |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
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美国的原子弹 |
B.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军主力关东军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战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中流砥柱作用 |
某位历史学家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下面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16世纪晚期的英西战争 | B.17世纪中后期的英荷战争 |
C.18世纪中期的英法战争 | D.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生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开始寻求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抵抗侵略 |
C.国民党准备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面临严重危机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关于抗战胜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 B.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C.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
日本统帅部修改的大正时期《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 | B.华北事变八一三事变 |
C.七七事变一·二八事变 |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
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八国进攻西安,载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太原会战 |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 D.积极进行根据地的建设 |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
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 D.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 |
这是1931年12月1日(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一日)《申报》中国福新烟公司的马占山将军香烟系列报纸广告 ,这张图片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抗日运动的兴起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C.马占山组织“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 |
D.马占山组织义勇军抗日,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