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预测历史试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农业耕作 D.饲养动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姜寨遗址的复原图,呈现的是一个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当时人们日常主要种植和分享的粮食可能是

A.甘薯 B.稻 C.粟 D.玉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人。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

A.人祖同源,民众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B.人们追求众生平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C.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促进社会成员交往
D.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所说的公民,主要是指

A.希腊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B.希腊城邦所有成年贵族
C.住在雅典城内成年男性 D.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此想法是

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
C.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D.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中国古代某部著名的史著目录,据此判断,该目录出自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士是眼睛,给人指明道路;贵族是手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王;平民是人体的下肢,支撑着政治机体的上层部分。”中世纪最盛行此观念的地区是

A.英格兰 B.法兰西 C.俄罗斯 D.阿拉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史学家曾评论道“曾国藩是封建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身上开始了传统的裂口。”下列可为此说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B.筹建轮船招商局
C.首派幼童赴美留学 D.开设发昌机器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在400多年前,英国某乡村牧师就发现,以前40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只有1个人和他的1名牧人就把它占为己有了。造成此现象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 B.英国革命 C.工业革命 D.圈地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小李整理的现代化在北美扩展的读书笔记,其中需要纠正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从18世纪近乎痴狂的中国热到19世纪视中国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导致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传教士遭到中国政府限制和驱逐
B.科学社会主义者对中国专制批判深入
C.欧洲社会巨变与中国因循闭关的冲突
D.康乾盛世衰落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图,发行此邮票的主要意图是

A.英国炫耀已控制中国邮政权
B.宣传中国通信实现了近代化
C.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
D.庆祝在华获得“新界”租借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 B.清末“新政”的成效
C.八国联军的“武功” 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在18世纪下半叶,法国就开始引进英国新技术,工业发展曾出现了迅猛发展势头。但据记载,在1793年到1815年间,英国只从法国收到两次购买蒸汽机的请求。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发生了革命和战争,政局动荡与不安
B.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已进入完成阶段
C.英国国内工人运动兴起,蒸汽机产量不足
D.北美独立战争英法构怨,矛盾未能够消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英法俄美四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景。所签订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当时孙中山看来,“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主要是指

A.英吉利 B.俄罗斯 C.法兰西 D.美利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图,这些参观者可能欣赏到的展品是

A.万能蒸汽机 B.贝尔电话机
C.爱迪生留声机 D.福特T型汽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张跃发的《近代文明史》记载,英国棉布的价格指数:1780年为100;1812年—1815年为32;1860年为13。导致英国这一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促进了毛纺织业发展,毛织品代替了棉制品
B.英国棉织业率先采用机器和工厂制,提高了棉布产量
C.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购买力降低
D.工业革命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棉布成为低档商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为1/5以下。这一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进一步扩大了英国原始资本
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是役败后,乃一蹶不振矣。日人慑于俄法德三国之威,……还辽东。”文献中所提的战役是

A.甲午战争 B.日俄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途岛战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博会的主题,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需要。下列世博主题,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后期时代需要的是

A.“水乃生命之源” B.“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C.“科技时代的休闲与生活” D.“太空时代的人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右表,它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很多私营工业转为军需生产
B.土地改革深入发展,很多私营业主回家分田务农
C.实施“一五”计划,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 B.南京、上海、北京
C.上海、南京、北京 D.北京、上海、南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政要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局势,我将停止作为总统职务的活动。”此讲话发表于

A.1949年4月23日 B.1949年10月1日
C.1990年10月3日 D.1991年12月25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有三次巨变,三次跨越。其中属于第二次巨变和跨越是

A.由封建专制而建立民主共和 B.由任人宰割而实现民族独立
C.由贫穷落后而步入小康社会 D.由阶级斗争而开始经济建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道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雨果所说的“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是指

A.英国革命 B.法国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工业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冷战”,这既是传统的大国地缘政治的搏斗,又是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只见两个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下列能体现此说的历史事件有
① 第一次柏林危机 ② 第二次柏林危机 ③ 朝鲜战争 ④ 古巴导弹危机 ⑤ 东欧剧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表是1991年12月12日1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聚会在荷兰小城并签订了一项新的条约。条约中“欧洲各国人 民之间建立日益紧密的联盟”是指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欧洲煤钢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国·《曹瞒传》
材料三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
——《文汇报》2009年

问题:
(1)曹操主要生活在什么时期?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
理由。
(3)宋代以后导致曹操形象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主义打造了欧洲。11和12世纪,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问题: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何时?
(2)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欧洲,其“青春期”和“活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材料二中所说 “蛮族”主要指哪些民族?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国文明的?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所学知识,请概述11、12世纪中国、西欧历史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霍布斯邦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写道,从一七八九到一八四八,发生在英法两个国家里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我们不应该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该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问题:
(1)霍布斯邦所说的“双元革命”分别是指什么?
(2)你认为作者将发生在1789-1848年英法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视为一场孪生“双元革命”的依据有哪些?
(3)作者把 “双元革命”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其寓意是什么?
(4)概述“双元革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变革所产生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材料二
华盛顿8月19日讯……当罗斯福总统上个星期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烟煤矿主召来并告诉他们要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总署规定的公平竞争规则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意时,他只不过是遭遇了近40年中所有总统都遭遇到的命运罢了。……
——以上资料来源:《纽约时报10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材料三
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存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
——选自《大国崛起·美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罗斯福总统的“复兴的计划”是“史无前例”的?其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在推行复兴计划中遇到的阻力之一来自谁?在记者眼中,罗斯福将采取何种措施?
(3)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心的改变。”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文汇报》2009.12.26第六版
问题:
(1)福泽谕吉所说“人心的改变”的含义是什么?
(2)你认为,近代以来对世界“人心的改变”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理由。
(3)你赞成福泽谕吉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三枚,表现了4个经典的重大事件。邮票的主图选用的是纪实性的照片。

回答:
(1)小明想为第二枚邮票加盖原地纪念邮戳,他应该去哪些省份?
(2)前两枚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大约相隔了多少年?
(3)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三枚邮票的选题有何深刻的政治、理论寓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为华亭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嘉庆《上海县志》
材料二
苏州河曾经是一条宽达5000米的大河。宋元之间,河道逐渐狭窄,到明初河宽仅500余米。
材料三
1912年至1925年间,苏州河畔,烟囱林立,船行如织。刚从日本回国途经上海的郭沫若,望着河岸的烟囱,吟颂道:“啊,巨大的烟囱中,盛开着20世纪文明的黑牡丹。”
材料四
1909年建在苏州河下游的闸北水厂,5年后水厂被迫加氯消毒,23年后,水厂迁至杨浦黄浦江边。到了50年代末,苏州河已像是上海城区胸口的一条黑色的带子。“文革”时期,苏州河已是臭名在外。当时的上海市曾发动数万人“向苏州河宣战”,从河底挖泥,但事倍功半,苏州河的污染仍在加剧。 苏州河边的人们,痛恨她,诅咒她,但却只能忍受。开放之初联翩而至的欧美人、日本人、港台人,他们却不喝上海的水,而是自备饮用水。这让书记市长们非常难堪。
材料五
1983年中国第一个世行(世界银行)项目,被命名为“苏州河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朱镕基市长曾将治好苏州河比作向上海人民还债,债权人是苏州河和她两岸的人民。……21世纪初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看得见苏州河的房间”,也已成为房地产商的广告口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南方周末》  2001-09-29
(1)上海县是何时从华亭县分治而出的?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分治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元以来导致苏州河变窄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推断苏州河两岸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你怎样看待郭沫若当时的心情和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河流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