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默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2)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材料二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三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历史事件两大历史事件的关系如何?
(2)材料三 为什么“夜夜梦台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结合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猜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武(苏联)”。你认为谜底对吗?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
材料二 1927年,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给天皇的奏折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哪一次海战?在这一次战役中,身先士卒的爱国军官有哪些?(试举两例)。此战役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日本为了“征服满蒙”,将东北变为其殖民地发动了什么军事行动?列举近代以来日本曾经发动或参与过的主要的侵华战争。试举二例。(友情提示:是“主要侵华战争”而非具体战役。)日军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3)日军在侵华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殖民统治的?
(11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4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容易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话动。(1O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1O分)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6分)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的法规建设。1938年8月先期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试行一段时间后,于1939年正式颁布。1943年正式制定颁布《惩治贪污条例》。规定:边区所属之机关部队及公营企业之人员、群众组织及社会公益事务团体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即以贪污论罪:(1)克扣或截留应当发给或缴纳财物者。(2)买卖公物,从中舞弊者;(3)盗窃侵吞公有财物者。(4)强占强征或强募财物者。(5)意图营利,贩运违禁或漏税物品者。(6)擅移公款,作为私人营利者。(7)违法收募捐税者。(8)伪造或虚报收支账目者。(9)勒索敲诈收受贿赂者。(10)为私人利益而浪费公有之财物者。该文件还规定了具体惩处标准:(1)贪污数目在10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2)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5年以上有期待或死刑。(3)贪污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4)贪污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1年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5)贪污100元以下者,处1年有期徒刑或苦役,并追缴其贪污所得财物。
除了依法惩贪制度外,边区政府还制定了干部管理教育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精简机构和俸以养廉制度。
——摘编自《陕甘宁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和完善惩治腐败法规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意义。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2015年10月3日至5日3天里,该景区日接待量接近15万人次,创下日接待量的最高纪录。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较之往年增加四成。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3)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请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其原因作一探究。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6华诞,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2)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小组二 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3)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三 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并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
(1)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有何变化?
材料二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皇《终战诏书》的影响。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请列举“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比较努力”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不是中国付出2000多万人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军队,日本军队便会从中国进攻苏联的后方,或者进一步进攻太平洋地区。在没有亚洲盟国的顽强抵抗的情况下,西方盟军的损伤将更为惨重。
──摘自英国《卫报》
材料二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的背景及停战理由。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是如何推卸战争罪责的?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任举1例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作出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个决定”的深远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裕仁天皇)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指出《终战诏书》中的的错误,并简析理由。
(2)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3)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