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对于“东北易帜”南方国民政府的态度,在1928年7月16日林久治郎特使拜访张学良的时候已经彻底揭露:林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立场,他说:“(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同我国在东三省保卫既得权益方针是绝对不能两立的,与南方合作就无异于同我国对抗。”对于张学良易帜的谋划,日本方面的对策主旨是“坚决阻止东三省政府同南方合作”,并软硬兼施。一是向张学良强硬表示,“如果同南方妥协,将严重伤害两国关系”;一是采取收买策略,“假如张学良不倾向南方,恪守保境安民的中立态度的话,日本愿支持张学良的现在地位,并考虑协助抵抗南军的进攻”。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易帜时间上的强硬(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引起了英、美各国的不满,他们以日本干涉中国内政违反华盛顿条约,向日本政府一再施加压力,日本在野党也乘势指责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加强了反对田中内阁的活动,田中内阁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日本国内形势的演变下,1928年11月,田中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了对中国东北易帜的干涉,在日皇加冕典礼上,特向张学良派去的特使莫德惠等人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表示:“东北易帜事,只要维持日本在满蒙的既得利益即不反对。”
材料三 12月11日,在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沈阳张氏帅府(金融)博物馆,该馆馆长郭春修介绍,在整个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所下的三大决心,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决心扣蒋——劝谏无效,无奈兵谏。郭春修说,1936年9月22日至12月9日,为反对蒋介石坚持剿共,在近3个月时间里,张学良连续10余次向蒋介石书谏、口谏、苦谏、哭谏、诤谏,但均无效果。对此,张学良说:“蒋先生要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我俩冲突就为这件事。”决心释蒋——力排众议,无条件放。郭春修对记者说,三方会谈后,西安事变向和平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其焦点就是如何释放蒋介石。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联名致信宋子文,表示只有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中央军撤出潼关,才能放蒋介石。当时,中共和杨虎城主张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只有张学良坚持无条件释放蒋。在释放蒋介石的前一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他表示:“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介石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假如因我而造成国家内乱,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可以说,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张学良力排众议。决心送蒋——南京请罪,“誓所不辞”。郭春修介绍说,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并非张学良一时冲动,而是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重要决策。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表示:只要蒋领导抗日,他会随蒋赴南京请罪,“誓所不辞”。12月19日,张学良在给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电文中就说过:“当他(指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我准备跟他同去。”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众人反对亲自送蒋介石,这足以证明张学良此前所言是出于真心实意。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张学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西安事变的发生表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依据材料三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进步,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三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中的“界碑”是指什么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中国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分)    
(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出了很多努力,试举两例说明。(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不断的反思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名称
经济动力
中心国家
代表人物
主张
智者运动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古代雅典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艺复兴
A
意大利
但丁、莎士比亚
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德意志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启蒙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伏尔泰
天赋人权

 
(1)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在答题卡上写出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并请你为表3所示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材料三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
1955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退休待遇做了规定.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
1978年,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
l984年起,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改变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负担,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1998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5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入员参保并统一参保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发展趋势。
材料四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都能读出当代意义和当下启示。
台北市长柯文哲近期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四个华语地区,被殖民越久的地方就越进步。他给出的排序是:“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湾好,台湾比中国大陆好”。
——摘自《环球时报》2015年2月2日《社评:为被殖民唱赞歌,台北市长柯文哲有些狂了》
(3)请结合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史实,评论材料四中柯文哲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的留学生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他们成功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有人想学俄国。这就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况。  
——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现在,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点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从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团结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执行了这个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确并且是成功的。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中国共产党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作为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同时,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与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共同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从而创造条件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摘自胡乔木《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请回答:
(1)材料一“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了哪一派政治人物主张?
(2)材料二中造成“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局面的教训是什么?
(3)参考材料三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6分 任答三点即可)
(4)比较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种政治力量所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至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租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五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消灭敌人
损失
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
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人民军队的发展
解放人口
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
130多万人
118万人
3500万人
5620亿美元
130多万人
1亿多人
104万平方千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分)在近代前期中国军民是如何反抗中国
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2分)(列举两例)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3分)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1分)
(3)材料五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1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每个方面2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3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中国战场
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中国战场
(不包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残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概括日军侵华暴行。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2)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材料三: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3)结合抗战的历史,说说抗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对比

时间
主题
枚数
图案
1952年7.7
抗日战争15周年纪念
4枚
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
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1965年9.3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
4枚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1985年9.3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
2枚
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1995年9.3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2005年8.1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比较表格中不同时期纪念邮票的图案变化,结合所学,以抗战新史观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两个充分信息;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是有着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片中,有清政府的官吏,有爱国诗人,有国民党爱国军官.请用一句话概括将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这一理由,请你分别简单介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
(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句。你能说出造成割台湾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吗?这个条约还强迫中国开放了哪些地方为通商口岸
这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键词表

黄帝陵
商鞅变法
中共七大
丝绸之路
延安
会宁会师
敦煌莫高窟
秦陵兵马俑
西安事变
大雁塔

 
从“西北地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提炼主题鲜明;阐释准确清晰)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