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京大屠杀问题的认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之际,我学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两份珍贵档案:一件是1937年12月14日,美国驻德国大使陶德致罗斯福总统的密电。密电中披露,日本驻德国大使东乡茂德承认,在南京沦陷之前,日军已杀死了50万中国平民。另一件是1938年1月25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高斯就日军在中国上海、杭州、苏州的暴行给国务院的专题报告。
材料五 (中新网东京2008年10月31日电)由于航空自卫队最高长官田母神俊雄日前发表了一篇粉饰日本侵略战争的论文,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于三十一日晚决定罢免其航空幕僚长(相当于空军司令)一职。
(1)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有何认识?
(2)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却有不同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3)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下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4)围绕材料一、五,并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5)材料四对于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有何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
(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请从中国两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原因。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最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请回答:
(1)根据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概括指出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危害和影响。
(2)扼要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相持阶段到来后,针对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怎样的对策?结合史实说明结果如何?
中国抗战时期存在两个战场。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抗日战场的抗战路线分别是什么?请指出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
(2)结合史实简要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和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政策重心的转变。
(3)你怎样认识两个战场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3 分)
六十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
(1)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
开垦荒地(万亩) |
耕地面积(万亩) |
谷物产量(万担) |
皮棉产量(万斤) |
1941 |
39.0 |
1210.5 |
147 |
58 |
1944 |
128.8 |
1467.5 |
175 |
300 |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阅读材料: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仅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结合所说知识回答:
(1)19世纪后半期,我国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并指出这一历程中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本来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国民党没有把握好和谈时机,失去了两次机会,不得不退据台湾。请回答:(共8分)
(1)第一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的?(2分)
(2)第二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又是如何失去的?(2分)
(3)这两次机会的丧失对国民党自身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美、英、法、西等国的代理商以香港为基地,在华南沿海地区散发传单和图片,诱骗中国人去国外当苦力。1847年即有华工被“招请”赴美国。——《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向东北地区移民,要将日本移民作为自耕农在东北重要地区安居下来。从1932年到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关东军特务部先后14次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武装集体移民,共移入日本人约27万。
——《东北经济掠夺》
材料三 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是上海如今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人口问题。市人口计生委透露,全市外来常住人口2007年为49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7%,来沪人员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造成怎样的社会后果?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上海,对上海的发展经济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3)除上述原因外,你认为还有那些因素造成人群的迁移?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凡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请根据上述标准,标出以下四则材料所属资料的类别,然后说明理由。
第一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二类: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材料三:2004年12月28日,陕西省提供的《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大展向我们展示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大量宝藏遗珍。
⑴材料一: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⑵材料二: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⑶材料三: 资料,第 手资料,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奏折”,均源于张学良秘书王家桢,通过台湾富商蔡智堪秘密潜入日本皇家书库的手抄本。
材料二:1930年,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日本学者也质疑:“奏折”写法不符合日本格式;“奏折”日文原件未被发现;“奏折”有许多史实性错误:如,田中欧美旅行归途中在上海遭遇刺客。事实上田中上海遭刺是从马尼拉的归途中。如:关于铺设吉海铁道问题。吉海铁道开设是昭和4年5月,上奏是昭和2年,显然存在时间上的矛盾。 ——(日)秦郁彦《追踪昭和历史的秘密》
材料三: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美国籍辩护律师提出:(奏折)“文章的记述矛盾点多”;盟军在日本档案中从未发现文件存在。法庭裁定“奏折”作为“日本图谋世界征服的证据不足”。中国学者断定这是出于美国最高利益考虑纵容日本战犯—黄鹤逸:《东京大审判》
材料四:认为“奏折”真实性的学者推测:一、“奏折”原件可能毁于战火:1945年的美军东京大空袭将皇宫作为重要轰炸目标,文书典章损失惨重。二、日本当局故意销毁罪状: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美军8月30日东京登陆,半个月内日本各级政府拼命烧毁文件,政府大厦顶上一直浓烟滚滚。三、侵略行动与“奏折”基本一致:1929年后日本的侵华行动与“奏折”如出一辙。——《田中奏折探隐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
(2)80年前的媒体“曝料”引起世界哗然!根据上述材料,80年来就《田中奏折》这一“现象”,曾经有过哪三种不同的“结论性”判断?
(3)依据上述材料,请提出你对这些“结论性”判断的评述。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七大会场中央大礼堂在延安清凉山下)。这是陈毅同志在“七大”胜利闭幕时写的一首诗,请问:(1)诗中的“百年”、“八载”指什么?(2)诗的后两句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