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1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则条约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的角度概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严重破坏。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边疆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各种力量努力探索救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等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之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利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海军存在什么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抗日战略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近代英国与德国政治体制比较表》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的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

政府产生方式

皇帝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宰(首)相、议会对皇帝负责
政治体制

(2)下列图片情景分别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片情景相关的两次战争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影响有何不同?

某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某年9月,南京,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
(3)根据上述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和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台湾政策有何不同?这一变化反映出该时期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讲话》
(1)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古诗创作的时间、背景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从国际背景和侵略方式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胜一败,其中的经验、教训非常深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的美国顾问毕德格说“李中堂(李鸿章)唯有尽其力之所能为而已。中国素不以与外国战争为事,其兵皆散布各省,由各督抚主政,兵部堂官并无会合之权。兵散则力分,故不能与外国争锋。日本改用西法,陆军、海军皆归部臣节制,故能通力合作,积健为雄。此中(中国)、东(日本)之所以异也。言官见东胜而中负,乃尽情诬罔,归咎于李中堂一人,此等言官以捕风捉影之谈,冀动朝廷之听,而思自坏其长城,其害中国较之敌人而更甚,殊为可衰之至。”
材料二 蒋介石于9月21日下午2时返回南京,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计划,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呼吁统一团结,抵御外侮;(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之处断。”
材料三 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要打到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却要进行持久战、消耗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毕德格观点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从外交、军事、政治、民众四个方面,概括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3)根据材料三,比较抗战前和抗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对日策略的异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地分析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形成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想到你生活中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见到你,与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决不会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疯狂军阀压迫的痛苦……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连,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1938年5月陈怀民烈士的妹妹陈难写给日本美惠子女士(其丈夫战死于武汉空战)的信
材料二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神父马丁·尼莫拉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的铭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难给美惠子写信的目的以及反映了哪些抗战史实。(7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危害。(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刻,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以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
(2)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到的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政治爱国话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22分)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   国
美 国
英 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两例说明。
(3)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二 10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曾有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雨果在住处的庭院里种下一棵橡树。雨果说,当这棵树长大之后,由欧洲各国统一而成立的“欧洲合众国”将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来。                                       ——摘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旧山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雨果心中的“欧洲合众国” 之梦在现实中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时期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举措。它与“欧洲梦”的共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 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 ”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发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 《开罗宣言》发表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