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下列选项中,与图中所示军事行动相吻合的是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
C.“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少响亮” |
D.“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构思奇妙的对联能让人看后拍案叫绝。曾有这么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 | B.重庆谈判 | C.解放南京 | D.中日建交 |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国民大革命 | B.工农武装割据 |
C.新民主主义革命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论持久战》 | D.《新民主主义论》 |
平型关大捷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但是中共方面在胜利的第二天发给南京当局的捷报却出现两个版本。①延安电:9月25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勇无比,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北之辛庄、关沟、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②朱德、彭德怀电:一一五师有(廿五)日八时进行战斗,至廿四时止尚在激战中,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计已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从史料鉴别的角度看,你认为
A.延安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 B.两则史料都与事实相差巨大 |
C.两则史料都可信 | D.朱德、彭德怀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 )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上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停止摩擦,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建立新中国 |
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签署了“双十协定” |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它评价的战役是
A.太原会战 | B.淞沪会战 | C.徐州会战 | D.百团大战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