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
D.国民政府改变了过去亲欧美的外交政策 |
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时间 |
大事记 |
1928年 |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
1930年4月 |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军阀混战 |
1930-1931年 |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
1933-1934年 |
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
1945年 |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
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 B.有利的国际环境 |
C.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民族独立的实现 |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
读下表。这一时期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 910 944 |
100 |
28 302 403 |
100 |
5 299 517 |
100 |
1914 |
105 207 580 |
108.5 |
16 696 945 |
58.9 |
4 951 471 |
93.4 |
1917 |
51 989 185 |
53.6 |
—— |
—— |
2 309 160 |
43.6 |
1918 |
49 890 293 |
51.5 |
—— |
—— |
1 568 853 |
29.6 |
A.主要因为中国人民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兴起
B.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短暂春天阶段
C.是中国加入同盟国对德宣战的直接结果
D.客观上为民族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民国时期的“火柴大王”刘鸿生说:“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得益于( )
A.西方先进技术的支持 | B.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 |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D.民国政府规定禁止洋货进口 |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 |
人民的迫切愿望 |
B. |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 |
知识分子的共识 |
D. |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
据史料记载,1927年至1930年,中国年进口日本胶鞋300万双以上,1931年降为170万双,1932年更减至150万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B.日本侵华,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急剧缩减 |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
直隶 (含京津)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奉天 |
湖北 |
陕西 |
黑龙江 |
广西 |
甘肃 |
其他 省区 |
135 |
4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3 |
1 |
1 |
0 |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上述表格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族工业规模小、企业少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B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C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 |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