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经济史》统计:“1932年政府颁布以国有化为主导的《铁道法》……自1935年上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铁路营业收入从858万元增加到9190万元,支出则从5420万元减少到4690万元。但铁路债务却年有增加,从7742万元增加至95551万元;铁路员工从12.2万人增加至13.1万人。”这表明A.政A.府干预经济面临负面效应困局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
C.抗战爆发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冲击官僚资本
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产生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符合民生主义的精神要求 | B.在中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 |
C.抓住了革命的根本问题 | D.是要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地区分布不合理 | B.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C.工业结构不合理 | D.军阀割据混战 |
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
C.国民政府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
政府往往透过修筑铁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以保障本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5至8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11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14年,开办不久的大冶炼铁厂也停工。根据上述说明及历史背景,民国5至8年何以会有盈余?其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何?
A.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
B.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
C.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
D.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下图是作于1930年的漫画“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和火苗: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及其产品 |
B.破扇子:中国政府保护和发展实业的政策 |
C.狂风骤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本国官僚资本的挤压 |
D.漫画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发展 |
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
A.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
B.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
C.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 |
D.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贾正清在《中华民国剑桥史》中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年代世界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的中国,却安全度过了那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推动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方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这反映当时( )
A.国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 | B.中国没有真正融入世界市场 |
C.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世界 | D.世界经济重心正在转移 |
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企业。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到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年仅到16万吨。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原因有
①公司自身产品竞争力差 ②官僚资本的侵夺
③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④残酷的战争环境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其中“无效”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
C.官僚资本的垄断 |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
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生产比重逐年下降 |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地域布局不合理 |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