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军阀割据混战 |
阅读下列材料: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成 本 |
中国(元) |
日本(元) |
中国超过日本(元) |
超过的% |
工 资 动 力 机械修配 营 缮 消耗品 包 装 薪 金 职工保护费 运 输 营 业 捐税及利息 保 险 制造及营业杂费 |
10.50 5.50 1.80 0.40 1.70 1.50 1.20 0.20 0.20 2.50 15.00 0.20 3.00 |
5.80 4.80 0.60 0.40 0.50 1.20 0.60 0.50 0.20 2.00 2.70 0.10 1.00 |
4.70 0.70 1.20 - 1.20 0.30 0.60 -0.30 - 0.50 12.30 0.10 2.00 |
81 15 200 - 240 25 100 -60 - 25 446 100 200 |
总成本 |
43.70 |
20.40 |
23.30 |
114 |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
材料一 各通商口岸输入洋纱统计表(1867—1892年)(资料历年海关统计与报告)
材料二 郑观应提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原夫欧洲各国,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若有商而无工,徒弃己利以资彼用而已。即今力图设计,切勿薄视商工。……张謇在《代鄂督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摘编自《张之洞评传》
材料三 1922年爆发棉纺织业危机,大生纱厂危机严重,当时政府没有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初经济恐慌中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不成,大生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摘编自傅国涌《大商人》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纱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和张謇主要经济思想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走向衰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十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年代 |
商办 |
官办或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教(家)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
工场数(家) |
职工数(万) |
人口总数约(万) |
||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
不用动力 |
合计 |
|||
山东 |
121 |
815 |
936 |
2.4774 |
3792 |
江苏 |
149 |
1139 |
1288 |
14.2678 |
2588 |
安徽 |
— |
386 |
386 |
2.468 |
1622 |
湖北 |
17 |
515 |
532 |
3.679 |
3414 |
云南 |
— |
— |
— |
— |
932 |
贵州 |
— |
17 |
17 |
0.0606 |
966 |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的贺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额480万,实现利税45万元。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的机遇,分别指出两次机遇出现的原因。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1)材料一中,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的具体政策有哪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成 本 |
中国(元) |
日本(元) |
中国超过日本(元) |
超过的% |
工 资 动 力 机械修配 营 缮 消耗品 包 装 薪 金 职工保护费 运 输 营 业 捐税及利息 保 险 制造及营业杂费 |
10.50 5.50 1.80 0.40 1.70 1.50 1.20 0.20 0.20 2.50 15.00 0.20 3.00 |
5.80 4.80 0.60 0.40 0.50 1.20 0.60 0.50 0.20 2.00 2.70 0.10 1.00 |
4.70 0.70 1.20 - 1.20 0.30 0.60 -0.30 - 0.50 12.30 0.10 2.00 |
81 15 200 - 240 25 100 -60 - 25 446 100 200 |
总成本 |
43.70 |
20.40 |
23.30 |
114 |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
(16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筹办保兴面粉厂……手续很快办妥。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县衙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士绅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竖立,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并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先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直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第八次批文,工厂才得以修建完工。
材料二 1912年,荣氏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6年,又投资创办了申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材料三 1922年,西方列强卷土重来。申新各厂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也从盈余转为亏损。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浩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但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四 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多人远走海外。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1954年,荣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1979年1月,邓小平第三次点将,让荣毅仁出来搞经济建设,这一回的点将直接促成了荣毅仁牵头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自此,以荣毅仁、荣智健为代表的荣氏企业再度崛起。
——《荣氏家族百年创业传奇》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三,概括荣氏企业创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分析1914年到1922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根据材料四,荣氏企业复兴、崛起的主要背景各是什么?
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状况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民国初年 |
1912-1920年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年 |
-4.59%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年 |
8.7% |
抗日战争期间 |
1937-1945年 |
-2.45% |
解放战争期间 |
1946-1949年 |
-0.68% |
材料二 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是中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于1892年创办,“裕”取丰裕兴隆之意,带有极强“实业兴邦”意味的企业理念。……解放前夕,濒临倒闭……1956年,张裕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要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1997-2002年张裕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稳居葡萄酒行业第一名,2002年达到21.42%。集团公司先后被国家轻工总会授予“全国轻工业优秀企业”、“山东省一轻工业明星企业”、“山东省一轻工业排头兵企业”等称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生存状况在l912—1920年、1937—1949年分别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其原因。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裕公司创办前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材料二反映了张裕公司创建后经历的三次重要发展机遇,分别指出机遇出现的政策原因。
(4)从张裕公司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2年,民族实业家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在均昌铁厂制造的一艘小艇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 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材料二 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
材料三`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四 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2)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在内外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观察材料二中的历史图片,然后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的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4)材料三中的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5)材料四中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
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法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