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像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黄秧叶子绿油油,忠王是个好领袖。地主见了他两脚抖,农民见了他点点头。”描述的事件可能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反映了
A.鸦片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B.列强的侵略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 |
C.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 |
D.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扩大侵略 |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 |
马克思指出:“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材料中“强大的革命”
A.根源于近代民族矛盾的激化 | B.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C.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 | D.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
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中有几个镜头:洪秀全的天王府壮丽宏大,有1000多宫女。杨秀清为建东王府,尽毁附近民居;“每一出府役使千数百人”;杨手下供其差遣的将军职官有3000多人,整个东王府有3万到5万人。李秀成在苏州建忠王府(即今拙政园),被李鸿章攻下时尚未完工,李鸿章惊叹为“平生所未见”的“神仙洞窟”。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 B.洪秀全等领导人逐渐蜕变 |
C.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完善的民主政治 | D.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
A.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
B.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
C.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D.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 |
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
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的研究学习中,表达错误的是
A.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主要斗争对象 |
B.都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
C.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 |
D.都展开了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其实质是( )
A.建立服务农民的福利制度 | B.合理确定农民的赋税负担 |
C.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实行公平合理的圣库制度 |
右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
请你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下列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 B.《天朝田亩制度》 |
C.天国兴衰 | D.《资政新篇》 |
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
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
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盂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恩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 | 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
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 | 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
以下两张图片是 1860 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火烧圆明园”和中国南方的“洋枪队协助清军作战”。图中所反映的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说明外国侵略者
①要迫使清朝统治者屈服 ②要利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③要保护他们的既得侵华利益 ④要攫取更多的侵华权益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右图。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