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发生在20世纪初的“那次血战”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C.甲午战争 | D.戊戌变法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
党史专家章百家说:“我觉得1945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几乎是唯一有可能走上和平建国道路的一个机会。”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B.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 D.国共北平和谈 |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 B.推动国民大革命 |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
下图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
C.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B.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工业化
C.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促进中外贸易
D.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下表的数据最能说明( )
表: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的攻防数据表
进攻比率 |
武汉会战前 |
日方 |
94% |
中方 |
6% |
||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
日方 |
56% |
|
中方 |
44% |
||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
武汉会战前 |
40公里 |
|
1939年底 |
200米 |
||
1940年底 |
不进反退 |
A.日本速决战的企图被打破
B.日本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百团大战的效果显著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不下
下表是根据(美)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家庭收入的变化 |
||
社会阶级 |
1929年的收入 |
1933年的收入 |
中产阶级 |
﹩3000 |
﹩1478 |
劳动阶级 |
﹩2780 |
﹩1118 |
A.政府干预失灵 B.经济危机深重
C.福利国家破产 D.自然灾害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