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材料反映的战略部署是( )
A.广州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淞沪会战 | D.武汉会战 |
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
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 B.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 |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 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
历史依据一 |
历史依据二 |
历史结论 |
甲 |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
乙 |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A.2处 | B.3处 | C.4处 | D.5处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
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
战争题材的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战争题材电影所反映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长征》 ②《八月一日》 ③《战略决战》④《渡江战役》
A.②①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④②①③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民国初期(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A.化工业、皮革业 | B.卷烟业、石油加工业 |
C.钢铁业、汽车业 | D.纺织业、面粉业 |
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 B.百团大战 |
C.淞沪会战 | D.滇缅战役 |
1859年,洪仁玕提出由私人集资筹建“书信馆”,并用火车运送邮件,“以通各色家信”。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大力发展近代事业 |
B.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 |
C.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D.太平天国提出进步的改革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