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度市开发区高中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 )
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B.决策程序规范化 |
C.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深远 |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
C.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知识分子普遍接受 |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B.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工业化
C.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促进中外贸易
D.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
1920 年11 月 ,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一经济活动( )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为罗斯福新政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
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 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这表明( )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
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
通电就是面向广大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通电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06年12月3日 |
广州绅商易学清等11人联名通电提出,勿将广九路权许外人。 |
1907年11月11日 |
安徽铁路公司通电,力请自办浦口至信阳铁路。 |
1909年11月 |
湖北铁路协会等团体通电军机处、外务部等,申求该省境内铁路准予商办。 |
1911年10月12日 |
湖北军政府即发出10道通电,宣告武昌光复,并呼吁各省响应。 |
1912年1月2日 |
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
1912年4月29日 |
南京留守黄兴通电,倡导“劝募国民捐,以减少外债之输入”。 |
1919年2月 |
北京等地社会团体即纷纷通电,要求公布并废除中日间所定各项密约。 |
1919年5月22日 |
成都高等师范全体学生通电,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慰留辞职校长,惩办卖国贼。 |
1919年8月2日 |
少年贵州会通电称:“敝会虽地处僻隅”,但“责无旁贷”,各项行动“务期达到目的”。 |
1935年3月2日 |
蒋介石通电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查运动为锻炼国民体魄,以达成强种救国重要工作之一。实应极力提倡,普遍发展。” |
1936年12月12日 |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主张。 |
1936年12月19日 |
中共发表《对西安事变通电》,呼吁各党各派,共赴国难。 |
——摘编自夏维奇《“政治之利器:通电与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电产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电发展的方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通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 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 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 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 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 ,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其用意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中国当时政治制度现状的认识,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一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企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两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所有积极公民,不问其社会地位、职业或赋税如何,均得当选为国民代表。
——法国〈1791年宪法》(第三篇第一章)
法国人中积极公民与非积极公民之间的区别将被取消:凡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进入初级议会:是法国人,有一年以上的住处,靠其收入或劳动产品为生,没有处于家仆的地位。
——法国1792年8月法令
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分,法律不承认仆人身份;选民与当选者没有财产资格限制;符合公民条件的外国人亦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继续降低选民年龄(由25岁降至21岁)。
——法国1793年宪法
(1)依据材料,指出法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公民选举权不断变化的原因。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又称“十月战争”。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