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上海发昌机器厂 ③开平煤矿 ④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张謇说过,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他把纱厂的名字叫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 B.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 |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D.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城市 | B.北部大中城市 |
C.全国各大城市 | D.中西部内陆城市 |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这主要包括 ①壮大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②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③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④传入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机器(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C.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清末曾有商人提出:“今日中国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最不相容者也。而股份公司非在完全法治国之下来由发达,故振兴实业之关键在于通过立宪确立法治、限制政权。保障民权来改良政治环境与政治组织”。该观点反映了 ( )
A.“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兴起 |
B.商人成为晚清政治的主导者 |
C.经济发展对政治改革的推动 |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的共识 |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国人重农抑商思想依然浓厚 |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 D.沿海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十月革命的推动 |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
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