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 |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的支持 | B.有利的国际环境 |
C.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民族独立的实现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②④③① |
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
工厂数 |
资本(千元) |
1870-1894 |
16 |
4829 |
1894-1913 |
136 |
103153 |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说是
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
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 |
1932年,叶圣陶写道,“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由该材料我们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①中国近代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②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异常顽强
③外国列强对中国展开了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④该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附近地区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该政策: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C.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
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性质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
B.由传统手工作坊发展为机器工厂 |
C.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 |
D.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产物 |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此事说明( )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 |
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 |
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 |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
“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洋务派军事企业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
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 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其特点主要是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