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
下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
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
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 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
“东洋分沪有银行,亿万金钱进出忙。钞票流通皆信用,与英与法并争强。”此竹枝词反映出
A.重农抑商已然破产 | B.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
C.资本输出竞争激烈 | D.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
下表是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从该表可直接得出
年份 |
进口 |
出口 |
1885年 |
88 200 018 |
65 005 711 |
1895年 |
171 696 715 |
143 293 211 |
1905年 |
447 100 082 |
227 888 197 |
1911年 |
471 503 943 |
377 338 166 |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
D.对外贸易的增长根本原因是清末新政
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就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发展 | B.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
C.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发展实业 |
C.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 |
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下表是1893年~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器材:半制品等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
1893 |
0.6 |
— |
7.8 |
13.0 |
78.6 |
1903 |
0.7 |
— |
14.3 |
22.3 |
62.7 |
1910 |
1.5 |
0.1 |
16.0 |
17.0 |
65.4 |
A、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
B.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 |
D.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
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而到了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
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下列对该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
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
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 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
阅读表一,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表一: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企业除外)
|
1892~1894年 |
1895~1913年 |
|
商办 |
设厂数 |
53 |
463 |
资本(千元) |
4697 |
90801 |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设厂数 |
19 |
86 |
资本(千元) |
16196 |
29469 |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B.在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C.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比较少 | D.绝大部分的缫丝等轻工业 |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表明近代中国
①收回了领海主权 ②加强了海军建设
③提高了民众的海洋意识 ④维护了海洋权益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