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汉武帝为解决西汉中期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哪些文化措施(4分)?
材料1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摘引自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P.36~43)
材料2 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转引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P.166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摘引自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275)
(2)据材料1,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3)依材料2,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6分)?
材料3 新航路开辟后,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遗憾的是,由于双方都坚持各自的宗教理念和礼仪,不能通融,清朝雍正统治时期,这次平等的对话交流无疾而终
第二次的中西文明相遇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P.10~13)
(4)从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的角度完成中西两次文明交流对比表的内容(10分)
|
背景(4分) |
地位(2分) |
内容(2分) |
影响(2分) |
第一次 |
|
|
|
|
第二次 |
|
|
|
|
材料4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技术和制度只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古代)中国高度重视和发展了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也创造了雄视天下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积累。当西方国家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工业革命而逐渐崛起时,中国因文化的保守和落后,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机遇。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带动了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工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力量。(曾昭俊《“文化兴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复兴》)
(5)依据材料4,说明中国实施“文化兴国”的理由是什么(4分)?你认为当今中国已具备了哪些文化兴国的条件(2分)?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并在这三种学说中任选一种学说进行阐释:该学说被哪个国家率先采用?在该国实施的最主要利、弊分别是什么?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请问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
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材料五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牛顿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近现代英国发展史》
材料二: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规定了保护童工的健康与道德法案,这被视为现代社会立法的开端。19世纪20--70年代,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法》、《工会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等社会法规。保护童工、女工的基本权利,并逐步发展到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等。此后,劳动法的兴起成为各国社会立法的重要方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重要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欧洲思想领域有何反映?
(3)针对上述突出的社会问题,英国在社会领域采取了什么举措?这些举措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有利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从1640年到1840年的200年间,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
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
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
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
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在评价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的问题上,有的观点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文中所说的“沉沦”的含义。
(3)针对材料三所述,结合所学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学术界普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争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太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时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筒编》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是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垒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晨,带采了回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 |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简要说明该组织的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
(4)四五百年以来的全球化使任何国家都受到强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世界史观发展变化的合理性。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是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的改造和科技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不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包括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
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1844-1853年间,俄国每年出口粮食约1150万公石,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出口以达4700万到8900万公石。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出口的粮食几乎可忽略不计,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却向国外出售一亿多公石。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英国史实, “商业革命、政治革命” 分别各指什么,它们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2)欧洲的“农业革命”是以农民的牺牲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与美国为什么在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会出现粮食出口激增现象?(任答3点6分)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材料四: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图1,2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⑴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年~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那些变化?
⑶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成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纪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的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提到的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的前期和后期各出现了哪些?而导致这些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各是什么?
(4)这些变化在经济上给中国带来了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