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美国 |
1850年 |
122.7 |
15.2 |
19.6 |
19.8 |
1870年 |
228.7 |
76.7 |
50.6 |
98.7 |
1890年 |
353.3 |
208.4 |
97.9 |
402.1 |
1900年 |
420.1 |
327.0 |
129.4 |
663.3 |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黄小灿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经济全球化的渊源及发展”的探究学习,其中以下材料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
材料一:“离开卡迪兹之后的第33天,我进入了印度海,在那里我发现了许多居住着不计其数的居民的岛屿。我通过发布公开声明和展示国王旗帜的办法替我们最富有的国王占领了这些岛屿,岛上的居民无人表示反抗。”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哥伦布占领的“这些岛屿”属哪一大洲?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所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世界市场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哪一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谈谈这一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年累代的研究业已表明,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公元1300年的欧洲已大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美国)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与政治的和经济的结构”比其他文明具有怎样的“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设计、位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该船是奥林匹克级邮轮的第二艘巨大豪华客轮,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1912年4月14日,这艘被称作为“永不沉没的船”和“梦幻之船”载着1324名乘客和891名船员在处女之航中与冰山相撞,并于4月15日在北大西洋沉没,1523人葬身海底,该海难也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 百年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1)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会可能出现哪些科技成果?(3分)简述这些成果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6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6分)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近代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都走在其他国家前列,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 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三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3)材料三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环顾当时的世界,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自齐世荣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全新的政体”指什么政体?其与“君主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傲视全球”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某工业大国在哪些方面领先于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长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蒸汽机不断地得到改进并日臻完善……然而,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近代城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环顾当时的世界,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达到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三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自齐世荣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全新的政体”指什么政体?其与“君主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傲视全球”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某工业大国在哪些方面领先于英国?
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材料二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材料三 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哪一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和流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了一次演说,用“王道”和“霸道”来概括东西方的国际观念。孙中山指出,西方国家“只见物质文明,只有飞机炸弹,只有洋枪大炮,专是一种武力的文化”,“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行霸道’,所以欧洲的文化就是霸道的文化”。这种霸道文化是东方人“向来轻视”的,因为在东方,“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中国的古话就是‘行王道’。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吴义雄《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方的“霸道”文化和东方的“王道”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古代扬州繁荣的背景。(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11分)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英国对现代世界的先导作用是无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许多特征都从英国开始,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 员 |
占全国人口 |
占国民收入 |
年 代 |
穷人数量 |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 |
2% |
36.5% |
1855年 |
85(万) |
1856年 |
87(万) |
|||
普通群众 |
80% |
40% |
1863年 |
109(万) |
1866年 |
130(万) |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现政权的时代,一个犯罪有暴力冲突四处蔓延并难以遏制的时代。 ……不难发现,在短短的37后中,犯罪数字竟增加了6倍多。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 17 岁。在工业城市格拉斯哥,1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9%,1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4%。在兰开斯特郡1841年死亡的102025 名工人中,有 83216人不到20岁,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2.1岁。这些人大部分因可以医治的疾病而死,只是由于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国民体质下降,在19世纪已成为关系到全民族命运的大事。布尔战争爆发后,人们突然发现堂堂英国居然难以征集到足够的合格士兵。
——钱乘旦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 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说明“是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五,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