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0分)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世界近代有关物价上涨的案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一欧洲的物价上涨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案例二美国的物价上涨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
案例三欧美的物价上涨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作为现代式的贫穷方式和灾难困境。滞胀的出现,击碎了现代社会一切繁荣、富裕和发展的美梦。
(3)分析造成70年代“滞胀”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结果玉米和甘薯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1644年明亡后,康熙又热衷西学,传教士们在皇帝处多受宠,轮流进宫讲学。天主教在华发展更为隆胜,中国入教者达数十万。同时,传教士们也把对东方的认识带回了欧洲,欧洲人用惊奇的眼睛打量着神秘的中国,欧洲甚至兴起了“中国热”。然而,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罗马教廷却不能容忍天主教的本土化,因为中国人不肯放弃原有的祭孔祭祖习俗。
——摘编自《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康熙五十九年,康熙上谕)“尔教王所求二事,朕俱俯赐允准。但尔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相悖戾。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除会技艺之人偶用,再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仍准存留,其余在中国传教之人,尔俱带回西洋去。且尔教王条约只可禁止尔西洋人,中国人非尔教王所可禁止。其准留之西洋人,着依尔教王条约自行修道,不许传教。”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和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对西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依据上述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来自西部产银州的议员集团提出了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请分析19世纪末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有哪些?为应对第二次白银外流危机,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罗斯福在货币领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是什么?
(3)基于材料三中所说的教训,战后各国采取了什么行动?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
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
海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对外开放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泉州市舶之利,成为南宋王朝重要财政收入,以往那种“厚往薄来”“以示绥怀”的观念,企图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的虚骄,有所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的建立,标志着福建海外贸易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东从朝鲜半岛、日本,南至南洋群岛,西到阿拉伯及东非海岸,都与福建建立了经贸关系。……外贸出口的商品以瓷器为主,还有丝棉纺织品、铁锅、铜盘、糖、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进口的货物达400余种,主要有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食品、杂货等。
——《福建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马尼拉(今菲律宾首都)返回的福建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福建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福建古代经济史·第四篇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福建经济》
材料三 厦门开埠初期的进口贸易(单位:万英镑)
年份(年) |
1844 |
1845 |
1846 |
1847 |
1848 |
英国进口值 |
8.065 |
14.749 4 |
16.793 5 |
17.975 8 |
8.275 5 |
其他国进口值 |
- |
4.782 9 |
7.843 1 |
7.597 6 |
10.134 1 |
广州、厦门口岸由英国装载的主要出口货值(1843-1847年 单位:元)
年份(年) |
1843-1844 |
1845 |
1846 |
1847 |
广州 |
17 925 360 |
20 734 018 |
15 378 560 |
15 721 940 |
厦门 |
58 |
209 |
71 439 |
38 938 |
——《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福建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当时福建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厦门开埠初期海外贸易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章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 别 |
花 |
果 |
重 要 原 因 |
德意志 |
宗教哲学 |
① |
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
西班牙 葡萄牙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地的竞争 |
(一)近海宜商业 (二)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② |
法兰西 |
政治哲学 |
法国革命 |
略 |
第十章 欧洲与世界
(19世纪下半期)亚洲的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日本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其二,印度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其三,中国彷徨于上述两条歧路之间,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
——据陈衡哲《西洋史》改编
材料二:维新派从西方那里借取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向顽固思想和只学西方技艺、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论调,展开激烈的批判。终于在1898 年发生了戊戌变法。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改编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一章表中①处的填空,并在②处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其他原因。
(2)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判断并说明法兰西的“政治哲学”在欧美是否只结出“法国革命”这一“果”。(只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3)结合维新变法并参考材料二,请您论证中国“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这一观点。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当时,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已很先进。多桅多帆、装载量大、吃水较深、较易操作的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已经出现。由于海船装上了火炮,军事威力大大增强,使欧洲人在航海和军事上开始领先世界。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6分)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始。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材料三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连接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工业的发展,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2)比较材料二、三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8分)
(3)材料二认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6分)
(4)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明理由。(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鄙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
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宗藩国际关系体制最终形成之际,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无须各国特别同意的国际法规则,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此后,国际法和外交规范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体现出16世纪至18世纪中西外交的多种不同。请至少指出三点不同并概括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版《世界近代史》一书中有关“地理大发现”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广州贸易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一个造船、军事和外贸基地。 |
唐朝 |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了“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贸易航线。 |
宋朝 |
1080年正式修订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
元朝 |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不失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贸易港口。 |
明朝后期 |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
清朝 |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英国世界贸易图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广州港对外贸易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归纳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分析指出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性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材料三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疾,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的不同之处。
(2)分析形成不同之处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以15、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例,如果离开了“现代化”这个灵魂,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就像无机、无序、无理的碎片,………我们紧扣紧扣“现代化”这个灵魂,在宏观整体层面梳理了应该关注的三个维度:
内涵: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现代化
辐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进程:①孕育期(15-16世纪)②降生期(17-19世纪早期)
③拓展期(19世纪中期前后)④跃升期(19、20世纪之交)
----摘自《历史教学》中《灵魂的追问》一文
以材料中“现代化进程”为例,任选2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4分)“价值破坏”和“价值构建”是近年来伦理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无论是“破坏”还是“重建”,都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8年,雅典设立奥泰里克专项基金,规定穷人观剧只要不中途退场,即可得到两个奥波尔的观剧津贴制度。……因为有两个奥波尔,有人就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做任何事情,只用在观剧的时候呼呼大睡。后来,观剧者的呼噜声、吵闹声让人几乎听不到表演者在说什么,观剧者的欺骗超越了表演者的表现。在两个奥波尔的诱惑下,雅典人变得不在那么自觉、有序、善良。
——根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整理
材料二新的价值观念在16世纪后的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浪潮。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试从“价值构建”和“价值破坏”的角度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希腊观剧津贴制进行全面评价。(4分)
(2)材料二中的新价值观指什么?(2分)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 (6分)
(3)分析20世纪初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主张“道德伦理革命”,价值重构的原因。(6分)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价值构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