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 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 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
C.罗马法直接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产生 |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 | B.稳定社会秩序 |
C.保障平民利益 | D.维护帝国统治 |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
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充分体现了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 B.执政官权力最高 |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 D.法律就是执政官 |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A.在罗马帝国统治地区通用 |
B.适用于罗马帝国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
D.用来管理所有的罗马帝国的公民 |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 B.打击犯罪的效果 |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 D.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
公元前445 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 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 | B.稳定社会秩序 |
C.保障贵族利益 | D.维护帝国统治 |
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哲学家西塞罗指出:“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西塞罗强调的是
A.法律源于自然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理性就是法律 | D.法律至高无上 |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这句话反映的核心思想或精神是
A.宽容精神 | B.理性精神 | C.和谐思想 | D.民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