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清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例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10分)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总体趋势是不断完善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概括材料一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归纳李斯的理由。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汉初期在地方的政治制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增减)”。 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柳宗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 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 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主题2 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主题3 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人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它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1)根据主题1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根据主题2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主题3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治生活中,布什家庭影响颇大,其家庭从政至少可追溯四代。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石油大亨,曾担任过全美招商协会的会长、胡佛总统的顾问。第一个在政坛站稳脚跟的是布什的爷爷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经商后从政,当联邦参议员多年,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为后辈从政打下了基础。普雷斯科特之子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驻联合国大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等要职,在里根政府时期连任两届副总统,1989年当上美国总统。时至今日,他的两个儿子又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子乔治·沃克·布什的发展轨迹与父亲十分相像。他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石油业发展,后来担任德克萨斯州州长,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二儿子杰布·布什连任两届佛罗里达州州长。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热衷拓展家族政治版图,老布什的长孙乔治·普雷斯科特·布什是家族的政治传人,被称为“布什总统三世”。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为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1829年,杰克逊总统上台后, 主张轮流当官。他认为,“所有官员的职责都是简单明了的,任何有知识的人都能很快掌握它。……”,任命官员主要考虑的是党派或私人的利益,而不是履行公职的能力。这种文官制度被美国史学界称之为“分赃制”……此后美国的文官制度不断改革,1883年美国批准了第一个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官职任命必须根据才能。规定:(一)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见习期满且表现合格者才列入正式的等级文官;(二)文官不准参与政治活动;……(四)不准任何官员或议员接受金钱或其他贵重物品,违者将受罚款或拘禁;(五)设立总统直辖的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考试,保证“正确、统一和公正”,防止出现泄密和舞弊等情况。违者要处罚金或徒刑。
——摘编自王靖儒《美国文官制度改革》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文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
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
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此政治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重大创造?有人认为,唐朝实行了三省体制说明中国较早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清代初年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材料二西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材料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材料一、二、三均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并概括它与材料二中西汉的察举制度在人才选拔要求方面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中两种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途径,并任选一种选官制度作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种分封,实质上是把武王的子弟、本家派往中原主要地区和边防要地去做诸侯,“封藩建卫”,以拱卫王室,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家族统治。当然,受封的诸侯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但他们的封地或在边鄙之地,或在宗室封国的夹隙之中;夏商以来的传统封国从数量上看仍占优势,不过均在边远地区,对于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黄河流域来说,仅是周边屏障而已,构不成多大威胁。这种政治格局表明,周天子通过同姓诸侯强化了对华夏地区的政治控制,异姓之人在此难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敢轻易造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直接受封的诸侯必须奉天子为共主,接受王室的行政领导;就家族关系而言,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即是同姓诸侯群体的最高家长——宗主,诸侯在封国内则是由其子弟构成的中小贵族的宗主。在此政治格局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君臣而兼家长与子弟的双重关系,国事也就是王族的家事。西周这种以宗法制度为主脉,弥漫着家族观念的周初大分封,我们名之为“宗法分封制”。同姓诸侯成为封国的主体,天子是同姓诸侯的最高家长,异姓诸侯按传统也必须奉祀天子的祖先。因此,西周便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杜成安、高桂荣《分封制的完善与宗法分封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在联系。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