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图2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3分)及实施结果。
(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者有什么共同目的?
(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
(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
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中外历史学家的历史三段论很有新颖之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二二〇〇~公元二〇〇〇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在1911年的大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7分)并且列举 “群雄竞起”的表现。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
材料二
第3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确立并完善于哪一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周文疲弊”
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2)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3)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 的主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总有可循之规律、可解之因果。请在下表中填入适当的文字。 (共14分)
历史之“因” |
|
历史之“果” |
甲骨文的发现释读与后世文献的相互印证。 |
|
① |
② |
|
逐渐形成古罗马的“万民法” |
③ |
15世纪末16世纪初,非洲、美洲遭受空前的殖民掠夺。 |
|
德国宰相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 |
|
④ |
⑤ |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加上其它现实的、偶然的因素 |
|
⑥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三 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解决材料二所述问题,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并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
(3)结合现实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影响。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表面一样。因此“有衡”对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由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是如何体现这种“均衡”的?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
(3)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现在这样的观点还写进了大学教材:“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地位上资产阶级让位给工人阶级,在指导思想上民主主义让位给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单纯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弊端,片面强调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你不行,由我来”的思维模式,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线索。面对新时期更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一代,这种理论的说服力有多大,是很值得怀疑的。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根据材料三分析,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又提供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2)
(5)阅读材料四,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从两个方面说明,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中国历史·先秦卷》、《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
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
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
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