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西周分封制有关知识,观察孔子十四世祖示意图,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是受封于( )
A.宋的姬姓贵族后裔 |
B.鲁的周公长子后裔 |
C.宋的商朝旧贵族后裔 |
D.鲁的微子启后裔 |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下列制度中,与贾母这种观念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B.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与材料中“鼎”含义相同的是( )
A.春秋鼎盛 | B.问鼎中原 | C.钟鸣鼎食 | D.一言九鼎 |
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山东的简称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B.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血缘关系 | B.家国同构观念 |
C.中央集权意识 | D.民族传统美德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 )
A.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 |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禅让制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祠实际上和下列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科举制 |
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