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 B.导致诸侯割据 |
C.强化宗法体制 | D.促成秦朝统一 |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 B.嫡长子继承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
《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D.“国”与“家”的结合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 B.按年龄继承制 |
C.按军功继承制 | D.按遗嘱继承制 |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
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C.“周公……立七十一国” |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
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史学家研究,我国在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家谱的产生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密切( )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所谓“谱乃一家之史”。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禅让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