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分裂走向统一或国家制度的改变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不能称为“社会大变革”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
B.隋军南下灭陈 |
C.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
D.清末民初由专制走向共和 |
著名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中认为:“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中国的
A.先秦时期 | B.唐宋时期 |
C.明清时期 | D.秦汉时期 |
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B.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 |
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 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 | B.封建社会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制度 |
下列最能证明商朝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
①殷墟中的甲骨文 ②小说《封神演义》 ③商朝的司母戊鼎 ④《史记·殷本纪》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欧洲关于中国的最早历史记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一首叙事长诗《阿里玛斯贝亚》中所提到的远东希伯波里安人。这些“希伯波里安人”可能生活在
A.商朝 | B.西周 | C.东周 | D.秦朝 |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
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 |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 D.促进了华夏民族融合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创立郡县制 | B.确立三省六部制 | C.开创科举制 | D.确立王位世袭制 |
图9为出土的一套东周时期的“9鼎8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 B.诸侯国君墓葬 | C.士大夫墓葬 | D.士的墓葬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回答问题。
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 | B.丝绸之路的繁荣 |
C.佛教的迅速传播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这句话应出自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阳明 | D.李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