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
B.《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 |
C.《论语》:“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D.《左传》:“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
C.神权与王权结合 |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某班同学阅读了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里的一句话:“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大家对这里的“封建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它与我国内地现行教材里的“封建制度”是一致的 |
B.在香港地区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周朝 |
C.它仅仅在两周时期实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消失 |
D.西周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与它有着密切关系 |
《国语 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史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属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该记载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时期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宋朝 |
在古代的中国,“宗”字属于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是“∩”下面加个“T”,“∩”像宫室屋宇之形,那么“T”可能表示的是
A.青铜兵器 | B.祖先牌位 |
C.铁农具 | D.皇帝宝座 |
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刺史制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3.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子嗣 |
|
妻(正配) |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
妾一(侧室) |
C.大哥(23岁) |
妾二(侧室) |
D.三哥(18岁) |
|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
D.天子为“天下共主” |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