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
A.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
B.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
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周王的姻亲 |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西周、秦朝、三国 | B.汉朝、唐朝、明朝 |
C.秦朝、汉朝、唐朝 | D.战国、汉朝、宋朝 |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
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这里的封建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皇帝制 |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C.宗法制仍有影响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进行封建改革 | B.分封诸侯国 |
C.实行宗法制 | D.推行郡县制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