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解放思想 |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的社会实践 |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 |
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
C.建立君主立宪制 |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
代表人物 |
命运 |
秦国 |
吕不韦 |
秦王以1“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
东汉末年 |
曹操 |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的权利范围 |
明朝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清代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三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焚书》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实质是()
A.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B.反对封建思想专制统治 |
C.批判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 D.主张理性独立思考问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运动的同时。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乔叟为伦敦一位关税监督所雇用;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与之相较,上述5位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西方主要思想对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2)材料二中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归纳其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阶级属性指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对君主制度 | 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
C.主张削弱君权 | 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反对君主制度 | B.倡议郡国并行 |
C.主张“经世致用” | D.主张削弱君权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
B. |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
C. |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
D. |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经典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
B.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社会根源 |
C.宣扬复兴昔日老庄之学 |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