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
A.心学 | B.理学 | C.阴阳五行 | D.佛教 |
黄宗羲评价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 )
A.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 | B.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
C.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 D.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B.“知行合一”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 |
B.借用了阴阳学说的某些思想 |
C.科学地解释了磁针指南的原理 |
D.该理论促进了指南针的发明 |
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B.“知行合一”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 |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 B.教人明辨善恶 |
C.主张静心无为 | D.阐发禅宗学说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