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目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学视为一种宗教 |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 B.黄老之学被推岽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 | 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
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 | 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 |
【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 “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
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 |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 B.正统的孔孟学说 |
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