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三者的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图为“熹平石经”的残石。该石经由《诗》、《书》、《春秋》等七经组成并立于洛阳太学。这一残石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隶书始于秦朝 | B.民间入仕风气高涨 |
C.儒学的官方化 | D.国家教育系统建立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C.“大一统”的主张 | D.“三纲五常”学说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
A.“大一统”理念 | B.天人感应思想 |
C.民本仁政观念 | D.封建迷信思想 |
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宋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宋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宋翁一磕头认输。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A.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
B.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
C.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
D.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
A.政权开放 | B.商业发展 |
C.儒学受抑 | D.武功增强 |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
D.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 B.礼主刑辅 |
C.天人感应 | D.兼相爱、交相利 |
《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主张上述思想的是()
A.道家 | B.墨家 | C.佛家 | D.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