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宗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置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臂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财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宰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职权。
(4)综合以上材料,评价唐、明两朝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院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福威。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的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4)元代实行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四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又处理411件事。
请完成:
(1)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 什么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始终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其中之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据此回答:
(1)(右图为“丞相之印章”封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中,丞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朱元璋曾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丞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他下这道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终明一代,虽没有丞相之名,但却仍然有人有丞相之实,这主要是指明代什么机构中的人?该机构最初由哪位皇帝设立?
(3)右图为军机处值房。该机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皇帝设立?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它的设立有何影响?
(4)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6分)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摘自《明史·职官志》
(2)材料二到材料三官职设置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代到元代中央官制的设置上有何体现?举一例说明。(4分)
(3)你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弊端?(2分)
下面展示的四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图,读图回答问题
|
|
|
|
图一 图二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
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中央集权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系统。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4分)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样的开创性贡献?(2分)
(3)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6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两种都答按第一种给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权利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英)
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1689年)(英)
请回答:(12分)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4分)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责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一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
(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观察下面的图片或者漫画:
图1 秦朝“焚书坑儒” 图2 清朝“文字狱”
据此回答:
(1)试从产生背景、方式及影响等方面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清朝前期的“文字狱”。
(2)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项措施进行评价。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材料四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A-41"1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请回答:
(1)假如你是导游,带团参观明朝内阁大堂和清朝军机处旧址。请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向游客讲解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并说说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5分)
(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分)
(3)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点是什么?对两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
——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
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
材料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固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皆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枢桓记略》卷一
材料四: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傣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一
材料五: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 ——《枢桓记略》卷一
请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
(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