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机处( )
A.是内阁的协理机构 | B.提高了行政效率 |
C.掌军政要务决策权 | D.与内阁分权制衡 |
下列关于明朝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时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 |
B.以司礼监牵制内阁,成为正式统率六部的机构 |
C.实行特务政治,负责侦查、监视官吏和平民 |
D.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是明代政治黑暗的根源 |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
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A.议政权有所扩大 | B.等同于宰相制 |
C.向宰相制发展 | D.篡夺了议政权 |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 B.门下省 | C.内阁 | D.军机处 |
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 |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一做法( )
A.整顿了吏治,维护纲纪 |
B.削弱了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
C.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
D.侵犯了皇权,侵犯六部权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
A.《新唐书》 | B.《资治通鉴》 |
C.《元史》 | D.《明史》 |
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组言论是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
①“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②“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③“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寄寄,或传谕,均为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给有关官员的寄信谕旨。因其寄自内廷(不经由内阁),故称廷寄 。“廷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 B.强化皇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D.完善中央机构 |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 |
|
州/州 |
府、直 |
|
|
|
|
|
|
隶州 |
|
|
|
|
|
|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